细说古窗
——论我国传统建筑窗艺术之起源
2007-12-10 作者: 浏览:2627 来源: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
摘要
窗,古时亦称为牅,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显得相当活跃,是一种独具文化意蕴于审美魅力的重要建筑构件。窗最早出现于何时?鉴于《漏窗》序云:窗的“起源和演变,现在尚无足够的资料,可以正理介绍于世。据长沙出土的汉明器瓦屋,已在围墙上开狭而高的小窗一例”,至少能证明,我国汉代已有窗的出现。其实,作为中国建筑重要构成要素,用以通风,采光与供人眺望外景的窗,其起源远远早于汉代。可以肯定,窗是伴随着建筑的起源而发明,伴随着建筑的发展而发展的。
1.窗之源起
我国传统窗饰艺术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穴居和半穴居时代。据考证那时的先民曾居住在一种“袋形竖穴”中(图1),其上部覆盖着树枝杂草制成的顶盖,这种可以移动的顶盖便是屋顶的雏形。人们为了上下出入和通风采光的方便,在顶盖一侧留一缺口,兼有门和窗的双重功能。 当半穴居演变成原始地面建筑,围护结构亦分化为墙体与屋盖两大部分,于是出现了固定在屋顶上的洞口,用来通风排烟和采光,古代称之为)“囱”(图2)。此种窗的原始样式一直保持到商周时期。
囱满足了房屋通风、排烟和采光的基本要求,但难以解决雨、雪的侵袭。双坡屋架的形式便使得排烟、采光的洞口有条件置于房山尖上,这种结构古时也称“牖”: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房屋的防水问题,反映出古代建筑通风技术的进步。
“在屋日囱,在墙日窗”。可见“囱”与“牖”的主要区别在于,前者位于屋顶而后者设于墙上。囱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分化演变成天窗和烟囱;牖也发展成檐下的通风窗和横披(图6)等形式。
为扩大通风采光面积,墙上的通风窗口越来越大,数量也越来越多,当门的一侧或两面三刀侧同时出现了较大的采光通风口,真正意义上的窗便产生了(图4)。在许多古文献中“窗”与“牖”相通,而部分专业人士则认为“牖”为较小的窗洞,槛窗、直棂窗等体量略大的窗户才叫“窗”。
2窗之发展演变
2.1汉、唐——窗的发展期
我国最早的窗饰实物形态,可在西周的刖刑奴隶守门鬲中初见端倪。鬲前设双扇版门,其余三面设计十字棂格窗。从新出土的战国伎乐铜屋着看,两侧有落地式棂格窗,后部有十字棂格窗,造型古朴,空间十分通畅。
据史料记载,汉代窗的形制已十分完备,从汉代出土的明器可见一斑。汉代房屋的窗饰一般设在门的一侧或两侧,甚至有的门上部出现横窗,应是“闪电窗”和“横披窗”的前身(图6)。窗的形状有长方、方、圆等,窗棂式样以斜方格为主,还有直棂、横棂、网纹、锁纹等(图7)。汉代窗大多安在墙中,有的外加宠形格子,也有安装在外墙披上的棂窗,古文献中称为“交窗”,是窗在洞外安装的一种“风窗”形式。汉代室内窗前常施帐幕,这便是窗帘的前身。
南北朝时期,北魏和东魏宅院围墙上出现成排的直棂窗,房屋墙上多设直棂窗悬挂幕帘与帐幕。唐代房屋空间宏大,窗的面积也随之增大,并产生了启闭功能,从而使室内通风采光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。这一时期的住宅沿袭魏晋的遗风,以四廊连接房屋组成的复杂多变的庭院,四廊上装有连续的直棂窗,这显然是南北朝风格的延续与发展。唐代盛行直棂窗,直棂窗又有破子棂窗与版棂窗等:棂条断面呈三角形者叫破子棂窗;断面呈矩形者为版棂窗。直棂窗的棂条多为奇数,棂条过长时在中间加承棂串,留存至今山西著名的唐南招提寺金堂板门楼窗与之有想似神韵。这一时期的窗饰还有龟锦纹,球纹等复杂花纹的窗棂出现。
2.2宋、辽、金——窗的成熟期
宋至辽金时期、直棂窗仍常见。宋代著名的建筑术书《营造法式》中记载了破子棂窗、版棂窗、睒电窗和阑槛钩窗等四种窗样式,这些应该是当时较为有代表性的窗饰形制。 宋代手工业发达,北宋时期的木构架建筑在唐五代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。装修上大量使用落花流水地长窗(图10)及可开启的隔扇(格门)、阑槛等结构。棂条造型丰富多变的窗饰,不仅使建筑立面增色,也使室内通风采光得到进一步改善。
睒电窗多位于柱间阑额下,隋代称之为“闪电窗”。其曲棂横列、如同水波荡漾、光影闪烁,极富韵律美。宋元时期江浙一带大型的殿堂装修盛行此窗,大概此窗的制作太过于费工费料,元明之后便很少见。
槛窗是一种与隔扇形制相类同的窗式样,只是隔扇裙板的相应位置改为槛墙,南方则演变成可拆御的“提裙”。提裙和隔扇同时拆除,室内外可沟一片成为敞厅。槛窗格心与隔扇格心运用相同的工艺和形式装饰,以形成统一协调的建筑立面装饰风格。槛窗在宋、元之前就有,宋时双发展成阑槛钩窗,那是内装槛窗,外充阑槛的复合型窗式样。宋画中也常见临水殿堂以槛窗和靠背栏杆组合成的阑槛钩窗,开窗后可坐在栏杆上欣赏景物。这种优雅窗饰现今仍可在江南、苏州、常熟、婺源和歙县等地的明清古宅中见到(图12)。
宋代格门的广泛应用使得横披窗饰(横风窗)也有相应的发展。横披窗一般是在上中槛间安装若干立柱,将立面分成若干段、每段中做小窗。江南一带的横披也有不安立柱的做法。山西塑县崇福寺金代弥陀殿的横披窗,窗棂有富丽的古钱纹、三角纹等与隔扇式样穿插呼应,形成完美的外立面装饰风格。河北易县开元寺观音殿格门的横披窗(图13)也是出自同代的窗饰艺术佳作。这一时期小木作技艺精湛、纯熟、工艺制作精细、严谨,棂式花样变化丰富,且设计安排主次分明、虚实得当。
2.3明清时期——窗的辉煌时代
明代宅中破子棂窗已渐稀少,但园林中却常见,而且演化出多种变体式样。清代的库房类次要建筑中常用的窗,均已发燕尾服成“一码三箭”式样。槛窗与支摘窗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。 支摘窗南北两地形制有所不同,北方支摘窗先在槛墙上正中间柱,将其立面一分为二,每一半再分成上下相等的两段装窗,上段窗可支起,便于空气流通,下段亦能摘下。南方支摘面纵向也叫和合窗,往往开间加2、3根间柱,再将立面从纵向分为3——4段,上下分两段,且上长下短。此窗冬季紧闭、夏季可摘去,使室内通风凉爽(图14)。支摘窗窗芯装饰题材丰富,格心用得最多的应是灯笼框和步步锦,除此之外有盘长、龟背锦,卍不断等种类繁多。格心上多糊纸以避风沙且保持私密性,近现代演化成上段支窗糊纸,下段摘窗安装玻璃形式。山西大同一带民居的支窗窗扇上还出现画面装饰,画面内容涉及花卉、山水、虫鱼鸟兽、人物故事等应有尽有。每逢春节家家都在支窗上换糊新的窗画,窗画与两侧檐柱上的春联相应生辉,更烘托出辞旧迎新的喜庆。山西、陕北、河北等地民间还盛行在支摘窗下部贴剪纸,或红色,或彩色,极富民间地方特色。
明清时期园林建筑空前发展:北方园林的走廊和外墙上,常有造型丰富的小窗洞庭湖点缀其间。窗饰有石榴、桃、扇面、方、五角、六角、梅花……
白粉墙上这些疏疏落落形态多变的窗洞,活泼而又通透,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。清后期政治家在窗洞内外安装玻璃的做法、夜晚观灯、白天观景(图15)。
南方的园林特别是苏杭一带的园林在走廊与外墙上开窗洞颇为盛行,明代计成的《园治》一书称之为漏明窗。常以薄砖瓦睡砌成窗棂,也有以绿色方形花玻璃镶在窗内的华丽式样,还有的以铁活或铁铁活抹泥制成功、植物图案装饰窗心的,那形式与美感令人叹为观之。漏明窗之妙在于内外看均可,而景观各异,往往前面刚让你悍然心动,回头看时更意趣无穷。苏州园林中的窗更令人叫绝,窗的体态优美,极尽造化之能事,更兼册石绿化独具匠心的点缀、或奇石卓越、或绿树姿姿或笆蕉几撇、或翠竹数竿,于咫尺间装点出万般风情(图16)。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及审美取向之精妙。
中国传统窗饰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沉积,演化出千变万化的样式。至今在民间常见的有推窗亦名风窗:内处两层,外层白天支起晚上放下,除御寒挡风还兼有防盗功能。“翻天印”是一种方窗,可上下翻转。满州窗,常见于广州一带,其九扇如九宫格般排列,每扇均为上下推立式,具有灵活的通透性,很能适应南方的闷热天气。地板窗,呈方形直棂式,是为促使上下楼层的通风换气而设置的。
少数民族居窗饰各具特色:云南彝龙族民居“大房子”,房山尖外留有空洞排烟气,与原始半坡的牖窗有异曲同工之式;西藏民居窗户较小,为了抵御风寒和高原极强的大阳幅射,其窗饰形制古朴,色彩鲜丽。蒙古包顶部中央留有“天孔”,相当于天窗,白天用于通风通光,夜间将其放下,以御风寒、颇有原始“囱” 的遗风。
3总结
我国古代建筑窗饰尤具文化意蕴与审美魅力,在整个建筑发展史中占据特殊地的历史地位,它有精悍的的做工工艺与美观大方的艺术外型,转载着古人对幸福生活的迫切追求与向往。窗之起源问题,也因此广泛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密切关注,本文依据史料将其进行归纳总结。综上所述,具史载古窗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穴居及半穴居中;汉唐时期是窗饰艺术的发展期,出现了横披窗及直棂窗等新式类型,网纹、琐纹及球纹等窗棂纹样的窗饰;宋、辽、金时期是窗饰艺术发展的成熟期,出现了栏槛钩窗、落地长罩及隔扇窗等多种类型;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窗饰艺术发展期,出现支摘窗、码三箭漏明窗等多种造型丰富的窗饰类型,此后随着我国古代工艺技术的发展,窗饰的内容与形式也不断增添着新的内容。
扫一扫有惊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