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现古老中国的文明密码
2018-07-24 作者:贾登荣 浏览:60229 来源:海南日报
摘要
《影子之城 梁思成与1939/1941年的广汉》 作者:萧易 摄影:梁思成 刘致平
版本: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
经过岁月的洗礼,往昔那些美轮美奂的古建筑,在绝大多数城市、乡村,都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,只有极少部分幸存下来的建筑,成为文物保护对象,供人们瞻仰。位于川西平原的广汉,与中国其它地方一样,如今的古建筑也寥寥无几。
但十分幸运的是,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、刘致平先生1939年和1941年间,用他们的镜头,记录了广汉当年那些官衙、庙宇、会馆、祠堂、牌坊、桥梁、寺院等古建筑。而这本《影子之城 梁思成与1939/1941年的广汉》的作者萧易,精选了梁思成、刘致平拍摄的300多幅照片,通过查阅典籍、实地走访,娓娓还原了当年这些古建筑来源、风貌、功能、影响,让人感受到隐藏在古建筑背后悠久的历史、厚重的文化、丰盈的文脉、灿烂的文明。
《影子之城 梁思成与1939/1941年的广汉》一书的300多幅老照片,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精致瑰丽、美轮美奂。透过这些建筑,反映出旧时工匠的高超技艺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。这些老照片,分别呈现了当年广汉城里的衙署、文庙、文昌宫、奎星阁、字库塔、湔江书院、张氏庭园、广东会馆、湖广会馆、黄州会馆、陕西会馆、江西会馆、四川会馆、益兰祠、陈氏祠、五氏祠、慈恩桥、众成桥、志隍庙、关岳庙、东岳庙、土地庙、龙居寺、金轮寺、开元寺等35处建筑。
就结构形态划分,可以分为公共建筑、私家建筑;从建筑结构划分,可以分为木结构建筑、砖结构建筑、石结构建筑等。任何一类建筑,无论从建筑的全貌、还是建筑的细微部分,诸如屋脊、檐角、门窗、配饰等方方面面,都做工精细、尽善尽美,散发出浓浓的工匠精神。
《影子之城 梁思成与1939/1941年的广汉》一书的300多幅老照片,在还原旧时建筑风貌的同时,还勾勒出人与建筑的关系。透过这些建筑,能够看出旧时中国人的信仰、崇拜、敬畏、追求、寄托、爱憎。从巍峨的文庙中,读到中国人眼中的科举制度;从威严的关岳庙中,读到中国人的义利观、忠义观;从石牌坊中,读到中国人的荣辱观;从土地庙、城隍庙中,读到中国人图腾观;从广东会馆、江西会馆等众多会馆里,读到古人的浓浓乡愁;而从湔江书院、字库塔、奎星阁中,读到中国人对文化的尊重......。应该说,不同的建筑,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功能,反映了人与建筑生生不息的密切关系,对应着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科举、道德、宗族、同乡,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与内涵。
在这里,建筑不再是固化的名物,而是鲜活的灵魂,洋溢着感情色彩、律动着思想光芒。古老的建筑中,既然承载着如此厚重的社会功能,对于今天的人来说,更有必要认真研究这些古建筑、理解这些古建筑,从而创造出今天的辉煌。
本书不仅仅只是还原建筑自身的历史,而且透过建筑物自身,加以延伸,深化,在追根溯源中,让人感受到中国文明的悠久灿烂、博大精深。就以”字库塔“一章为例吧,作者在讲述广汉字塔修建过程、修建时间、字库塔特点的同时,对中国人”敬惜字纸“的传统进行了回溯,继而对字库塔的产生、发展、消亡的全过程进行了解读,还把各地最有特点的字库塔加以介绍。一个字库塔,引出了对中国人尊重文化、敬畏文化的习俗,展示得充分、完整,让读者接受了一次很好的传统文明教育。而在“湔江书院”一章里,作者回顾了湔江书院产生的往事:作为湔江书院创办者的李三清,主动捐出了“拟用于赴成都赶考的一百两盘缠“,在他的感召下,”文人、商贾、挑夫、僧侣也踊跃捐资,“共筹得白银两万余两、以及四十余亩田产。经过九年的努力,终于建成了书院。
从这些讲述中,看到了涌动在小城中尊师重教的风气。作者将笔墨不局限在对湔江书院历史的回顾中,他又辅展笔墨,对中国书院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追溯,让人窥见中国书院的发展史。当然,也让人们从”影子之城“广汉,走向了更加广袤的田野,倾听到神州大地文明的回响。
【来源:海南日报 作者:文\本刊特约撰稿 贾登荣】
扫一扫有惊喜!